-
【青岛招商】青岛装配式建筑产业扩容升级 四家新基地助推绿色建造新标杆
青岛市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新增4家市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此次扩容后,青岛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总数达13家,总产能可满足16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需求,标志着青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迈入新阶段。 一、产业基地扩容助力产能提升 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布信息显示,新增的4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均为预制混凝土部件生产企业,包括青岛市光大集团大型构件有限公司、荣华(青岛)建设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动车小镇昌明装配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名流装配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此次扩容使青岛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总数增至13家,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二、装配式建筑推广成效显著 自2013年起,青岛市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开展系统性探索,累计开工面积突破950万平方米。典型案例如海天中心2号塔楼采用全钢结构建造,上流建设集团综合楼项目装配率达70%,展现了技术应用的高水平。凭借创新实践,青岛市于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成为行业标杆。 三、政策驱动与产业协同效应 青岛市通过制定专项规划、财政补贴和土地支持等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新增产业基地将进一步提升本地化供应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并与既有基地形成技术互补。这种“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模式,有效促进了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 四、绿色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20%、节水60%、减少建筑垃圾70%的环保优势,契合青岛市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产业基地的扩建不仅拉动投资就业,更助力实现“双碳”战略。未来,青岛市计划将装配式建筑占比提升至新建建筑的40%,持续引领行业绿色转型。
2025-07-14
-
【日照招商】日照闪耀文博会:文化赋能城市发展 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日照市以创新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展区设计、优质文化产业项目签约等亮点,全面展示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成功实现招商引资与品牌推广双赢。通过冰屏技术、四季主题演绎及文创产品互动,日照市凸显了"阳光海岸"的独特文化魅力,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科技赋能文化展示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日照展区突破传统展陈模式,采用前沿"冰屏"技术构建动态视觉场景。以四季更替为叙事主线,通过春之萌动、夏之绚烂、秋之丰硕、冬之静美四个篇章,循环展映日照标志性日出景观。这种裸眼3D显示技术配合环绕式音效,使观众无需佩戴设备即可感受海浪拍岸、朝阳破云的震撼效果。展区同步设置VR设备,提供五莲山、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的虚拟漫游体验,实现科技与文旅的深度嫁接。 二、文化IP系统化开发彰显城市品牌内涵 围绕"日出初光先照"核心文化符号,日照市系统呈现三大文化IP矩阵:以黑陶、农民画为代表的非遗传承板块,展示30余件荣获省级以上奖项的精品;以海洋文化为灵感的现代文创板块,推出贝壳雕画、茶韵琉璃等系列新品;以"有一种生活叫日照"为主题的文旅融合板块,通过沙画表演、渔鼓戏选段等动态展演,诠释滨海慢生活理念。特别设置的文创DIY区域,让观众参与制作东夷图腾拓印、茶器手绘等体验项目,强化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三、产业项目精准对接构建云端数字生态 在文博会重点签约环节,日照市促成超高清数字内容大数据储存及复用云端平台项目落地。该项目依托日照市大数据产业园基础设施,将建设涵盖4K/8K影视、三维文物扫描、非遗数字化保护等内容的文化数据库,预计可存储超过200万小时的高清文化素材。合作方将共同开发智能内容管理系统,实现文化资源的云端编辑、版权追踪及多平台分发,为日照市影视制作、数字出版等产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四、文旅融合创新实践释放经济发展动能 日照市在展区专设"旅游+"体验区,推出"跟着非遗去旅行""博物馆奇妙夜"等6条特色文旅线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莒国古城风貌,配合现场发放的电子消费券,直接带动展会期间旅行社咨询量增长。同时重点推介正在建设的东方太阳城、莒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吸引多家文旅投资机构开展对接。这种展销结合的模式,有效延伸了文化价值链,形成"以展促产"的良性循环。 五、区域协作深化拓展共筑文化发展高地 借助文博会平台,日照市与沿黄流域城市建立文创产品联合开发机制,就农民画衍生品设计、海洋主题动漫制作等领域达成三项跨区域合作意向。同时与济南、青岛等城市共同发起成立山东沿海数字文化联盟,推动文化数据资源共享与技术创新协作。这些举措不仅拓展了日照文化产品的辐射范围,更强化了其在山东半岛文化产业链中的节点作用,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14
-
【章丘区招商】济南高新区六家企业获评省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彰显科创实力
在山东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评选中,济南高新区6家企业成功入选,占全省总数的75%,展现了区域在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方面的显著成效。济南高新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服务优化,持续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集群,推动离岸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发展,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一、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评选凸显高新区科创优势 山东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工作旨在鼓励企业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拓展国际业务。济南高新区入选的6家企业涵盖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等领域,其共同特点是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国际化服务水准。此次评选结果进一步巩固了济南高新区在省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数量上的领先地位,反映出区域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 二、政策赋能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 济南高新区发展改革和科技经济部围绕“科创济南”建设目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化平台建设等系列举措。通过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研发财政补助等普惠性政策,累计惠及1300余家企业。高新区注重提升孵化器市场化运营水平,全年新增市级孵化载体8家,形成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 三、技术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获评企业依托济南高新区产业基础,在离岸服务外包、技术解决方案输出等领域表现活跃。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80亿元,显示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这类企业通过承接国际业务,不仅扩大服务辐射范围,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载体。 四、多措并举夯实一流园区建设基础 济南高新区将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强化研发补助政策落实,优化技术交易市场环境。通过建立明确的企业创新支持导向,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未来将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引导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深化国际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4
-
【济南招商】济南市8个科技项目获国家立项助力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济南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济南市共有8个科技项目入选国家"科技助力经济"重点专项,获得财政资助资金500万元,立项数量和资金规模均位居山东省首位。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济南市在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产业优势,也为当地招商引资和产业集群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专项设立背景与济南市项目申报机制 "科技助力经济"重点专项是国家科技部为促进经济复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设立的重大专项。该专项聚焦市场应用前景明确、能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技术项目,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济南市科技局在专项申报过程中,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一方面深入调研本地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严格遵循科技部"异地评审、网络操作"原则,从国家专家库随机抽取评审专家,确保项目筛选的公正性和专业性。经过省级科技部门复核推荐,济南市申报项目最终全部通过国家级评审。 二、重点领域项目布局与产业带动效应 从立项项目分布看,济南市入选项目集中在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领域涉及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这些项目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技术成熟度达到产业化临界点,且与济南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支柱产业高度契合。 以某生物医药项目为例,其研发的靶向抗癌新药已完成临床试验,投产后可打破国外垄断;某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已与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等济南优势制造业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专项实施将直接拉动企业研发投入超2000万元,预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新增产值逾亿元。 三、政策协同与"六稳六保"工作成效 济南市将国家专项实施与地方稳经济政策有机结合:一方面建立立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在人才引进、场地供给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科技金融手段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引导银行机构为立项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 这种"国家专项+地方配套"的模式产生了显著成效。截至专项立项时,济南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复工率达9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逆势增长5.2%。专项支持的某智能传感器企业不仅快速恢复产能,还新增招聘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体现了科技创新对"稳就业、保市场主体"的支撑作用。 四、长效机制建设与区域创新生态优化 济南市以此专项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建立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制度,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在专项评审中积累的"云端评审"经验,也已转化为济南市科技项目管理的常态化工作规范。 这些举措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推动济南市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数据显示,济南市当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0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此次8个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标志着济南市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迈上新台阶。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济南市正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升级促进招商引资的实践路径,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7-14
-
【山东招商】青岛高新区在深圳举办精准招商洽谈会 深化南北合作共谋产业发展新机遇
青岛高新区在深圳成功举办精准招商洽谈会,通过专题推介、企业对接等形式展示区域发展优势,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次活动聚焦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领域,促成多项合作意向,为青岛高新区与深圳企业搭建了高效合作平台。 一、活动背景与总体情况 青岛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此次在深圳举办的精准招商洽谈会,是青岛高新区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活动由青岛高新区管委会与深圳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得到青岛市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的大力支持。洽谈会采取"主题推介+精准对接"模式,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企业开展招商工作。 二、区域优势与产业定位推介 在洽谈会现场,青岛高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区域发展优势。在科技创新方面,青岛高新区拥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密度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配套方面,已形成智能制造、医疗医药等主导产业集群,建有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政策方面,推出"人才特区"政策,提供从创业扶持到生活保障的全周期服务。特别强调青岛高新区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节点,在链接南北经济中的区位优势,以及上合示范区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 三、重点领域合作成果显著 此次洽谈会达成多个领域的合作意向:在数字经济领域,与多家深圳科技企业就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达成合作共识;现代服务业方面,与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探讨高端酒店项目落地;文化产业领域,与深圳文创龙头企业就园区运营、内容生产等达成合作意向;产业园开发方面,与专业运营商探讨存量园区提质增效方案。参会企业普遍表示,青岛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具有较强吸引力,将尽快安排实地考察。 四、后续推进机制与长效合作 为确保洽谈成果落地,青岛高新区与深圳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建立了常态化对接机制。双方约定由协会牵头组织企业家考察团赴青岛实地调研,针对具体项目成立工作专班。青岛高新区将提供"一对一"项目服务,在政策咨询、选址落户等方面给予全程指导。同时,双方计划建立定期互访机制,在产业转移、技术转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南北产业协作示范项目。 五、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此次招商活动是青岛高新区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引进深圳优质企业资源,有助于提升区域产业能级。从长远看,这种南北联动的发展模式,既促进了大湾区创新要素向北方转移,也为青岛高新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园区注入新动能。活动彰显了青岛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合作的决心,为后续开展跨区域产业协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07-14
-
【济宁招商】济宁高新区聚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速集聚创新资源与产业动能,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形成显著集群优势。通过构建“创新谷+产研院”双轮驱动体系,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集群竞争优势 济宁高新区锚定“231”产业集群战略目标,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等四大主导产业。其中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占济宁市总量58%,智能制造装备集群入选山东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实施“群长+链长”制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山推工程机械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规模占比达57.9%,形成“龙头引领+配套跟进”的产业生态。 二、打造创新策源地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依托济宁创新谷核心载体,新建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4家研发机构,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7个,相关产业规模占济宁市17.5%。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 三、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济宁高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机制,累计减免企业税费超10亿元。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重点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30%。在医养健康领域形成79%的全市产业集聚度,吸引跨国药企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四、实施开放协同战略拓展发展新空间 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创新资源,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高标准建设国际标准化厂房、智慧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外资企业投资额连续三年保持15%增速。通过举办全球工程机械博览会等国际活动,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出口覆盖160余个国家和地区。 济宁高新区将持续聚焦“聚链成群”战略,实施四大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进位升级,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科技支撑与产业引领。
2025-07-14
-
【诸城市招商】诸城打造全国最大商用车基地 汽车产业冲刺千亿级目标
山东省诸城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链升级,正加速向千亿级汽车产业目标迈进。作为全国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基地,诸城市依托福田汽车等龙头企业,吸引优质配套企业聚集,属地采购额显著提升,并推动产业向新能源与高端化转型。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协同,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汽车产业生态。 一、商用车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诸城市商用车年产能已突破40万辆,汽车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9%,利润贡献率达68%。福田汽车作为核心企业,带动了81亿元的属地采购规模,并计划将产能提升至年产50万辆商用车。当地政府将配套厂商名单列为招商重点,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 二、新能源与高端化转型加速 根据“十四五”规划,诸城市计划新增1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打造“50+10”万台业务平台。当地引导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已有部分零部件企业切入新能源电池、电控系统等高端领域。2020年以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营收超500亿元,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引擎。 三、千亿级目标下的政策支撑 诸城市提出2025年汽车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土地与资金支持,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技术研发,并联合高校搭建产学研平台,重点突破轻量化、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 四、构建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诸城市以商用车为基础,拓展物流车、特种车等细分市场,同时布局海外出口基地。当地计划通过5年时间,建成全球最大商用车制造集群,并推动汽车服务业与数字化融合,形成“制造+服务”双轮驱动模式。 五、区域协同与可持续发展 诸城市融入山东省汽车产业带,与济南、青岛等地的乘用车产业形成互补。在碳达峰背景下,当地要求新增产能全部符合绿色标准,并规划循环经济园区,降低产业链能耗。未来,诸城市将通过技术升级与生态优化,巩固全国商用车龙头地位。
2025-07-14
-
【山东招商】省总工会调研临沂高新区惠台政策落实及两岸交流合作工作
临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鲁南经济圈重要增长极,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招商引资和惠台政策落实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省总工会职工对外交流中心调研组专程赴临沂高新区考察,重点调研《关于促进鲁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落地情况,通过实地走访台资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台商投资权益保护、两岸产业合作等重点工作进展。 一、深化惠台政策落地见效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高新区内重点台资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政策享受情况。临沂高新区通过建立台商服务绿色通道、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举措,已累计落实税费减免、用工补贴等惠台政策27项。特别是在半导体产业园、生物科技等主导产业领域,台资企业享受到了与内资企业同等的科研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待遇。 二、构建两岸产业合作新格局 调研期间,双方重点探讨了深化两岸产业链协同的路径。临沂高新区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吸引12家台资企业入驻,形成电子信息技术、精密机械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园区创新推出的"台商联络员"制度,为台企提供从注册登记到投产运营的全周期服务,相关经验被列入全省对台经济合作典型案例。 三、优化台籍职工服务保障 在职工权益保障方面,调研组充分肯定了高新区工会联合会的创新做法。通过建立台籍职工服务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累计服务台籍职工300余人次。特别是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民生领域,高新区落实台胞同等待遇政策,建成全省首个台胞子弟课后托管中心,有效解决台籍职工后顾之忧。 四、推动交流合作提质升级 调研组建议临沂高新区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探索建立两岸职工创新交流基地。目前,高新区已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每年组织两岸职工技能竞赛、文化节等活动。在调研推动下,后续新增设了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专区,为台湾青年来鲁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此次调研为临沂高新区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高新区正按照调研组要求,重点完善台商投诉协调机制、扩大惠台政策覆盖面,通过打造"台商之家"服务品牌,持续提升台企台胞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努力建设成为全省两岸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
2025-07-14
-
【菏泽招商】菏泽外贸增速领跑全省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拉动产业升级
菏泽市外贸进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推动产业升级。菏泽海关统计显示,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7.2亿元,同比增长92.6%,增速居山东省第二位,超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出口与进口双线发力,机电、家具、化工等产业贡献突出,海关优化服务举措为通关效率提供强力支撑。 一、进出口结构优化凸显产业竞争力 菏泽市5月出口17.6亿元,同比增长28.6%,机电产品、家具及有机化学品成为主力。机电产品出口3.3亿元,增长67.1%,对出口增长贡献率达9.7个百分点;家具及其零件出口2.9亿元,增长67.9%,拉动出口增长8.7个百分点;基本有机化学品出口1.9亿元,增幅84.2%,贡献6.4个百分点。进口19.5亿元,同比增长2.5倍,原油进口17.2亿元,增长2.9倍,占进口增长贡献的227.7个百分点,反映能源需求与加工贸易的协同发展。 二、政策服务创新助力通关效率提升 菏泽海关通过“四个主动”服务理念,推行线上实时答疑、24小时预约通关和“绿色通道”机制,实现货物“即报即放、随到随检”,企业通关时间压缩至“零等待”。此外,依托国门生物安全教育基地开展专题培训6场,覆盖中小学生及企业代表600余人次,强化了外贸主体的合规意识。 三、招商引资驱动产业链集群发展 菏泽市近年来聚焦机电制造、精细化工、家具加工等主导产业,通过靶向招商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例如,鲁西新区承接的石化深加工项目带动原油进口需求激增,而曹县家具产业带通过跨境电商拓展海外市场,形成“生产—出口”一体化链条。海关数据显示,特色产业集群对全市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超六成。 四、区域协同与开放平台赋能长效增长 菏泽市融入“一带一路”节点建设,开通中欧班列延伸物流网络,同时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展保税仓储业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山东省商务厅公开资料显示,菏泽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企业数量较同期翻番,进一步拓宽“菏泽制造”出海渠道。
2025-07-14
-
【菏泽招商】菏泽现代医药港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助力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
菏泽现代医药港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要进展,6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规模达50亿元,涵盖药品制剂、医疗器械及产业基金等多元业态。此次签约标志着菏泽在打造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迈出关键一步,同时聘请8名智库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大幅提升区域产业能级,进一步巩固菏泽现代医药港作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载体的地位。 一、项目签约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菏泽现代医药港此次集中签约的6个项目,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环节,包括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及专业化产业基金合作。其中,药品制剂项目瞄准抗肿瘤和慢性病治疗领域,医疗器械项目涉及高值耗材与诊断设备,产业基金则重点支持早期创新项目孵化。这些项目落地后,将显著增强菏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转化能力和产业链完整性。 二、智库专家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菏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智库新增8名权威专家,覆盖药物研发、临床转化、产业政策等方向。专家团队将为菏泽现代医药港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评价及战略规划服务,协助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此举是菏泽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智力资源整合加速创新要素集聚。 三、全链条服务保障项目高效落地 菏泽现代医药港通过组建种子基金、产业基金及定制化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支持。当地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确保项目“签约即落地、落地即开工”。目前医药港已吸引十余家领军企业入驻,形成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板块联动发展的格局。 四、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上半年,菏泽市生物医药产业营收与利润均实现同比提升,产业规模突破百亿级。菏泽现代医药港作为核心引擎,通过“基金+平台+政策”组合拳,持续吸引优质项目。当地计划在风投领域深化探索,进一步打通资本与产业的对接通道,为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提供动能。 五、区域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升级 菏泽市通过专项政策扶持、基础设施配套及人才引进计划,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现代医药港已形成“研发-中试-生产-物流”一体化链条,并联动周边原料药基地形成区域协同效应。未来将重点突破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力争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增长极。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